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年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数十年间他的品种在黄淮麦区占主导地位!
功绩载青史,风范传千古
编者按: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1987年,李晴祺(左一)与庄巧生院士(右三)
赵洪障院士(右四)等在湖北襄樊考察小麦品种
6月1日,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听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要举办纪念活动的消息,我非常激动,赶写这篇文章,表达对赵先生的敬仰和纪念。
我虽没有在大学课堂里听过赵洪璋先生的课程,但从20世纪50年代就与他相识,在几十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学术风范、思想品格等对我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帮助和影响,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我尊敬的恩师,是我崇拜的偶像。
贡献卓著的育种家
80年代赵洪璋教授和助手们在田间观察记载
小麦新品系77(2)的生长情况
左起王新中、王辉、赵洪璋、宋哲民、何金江
赵洪璋先生是小麦育种界的宗师,是对小麦育种有丰功伟绩的巨匠,他的贡献实实在在体现在把我国小麦生产水平提到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篇章。他先后育成碧蚂系列、丰产系列、矮丰系列、西农系列四批小麦品种,每一批都推动小麦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的品种在黄淮麦区数十年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碧蚂1号”小麦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9000多万亩,这个数字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无论在同行还是干部群众中,赵洪璋先生都享有崇高声望,连毛泽东主席也对他高度评价。我印象中,他是知识分子中第一个获全国劳模称号的,大家都对这个“赵劳模”赞不绝口。
赵洪璋先生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带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宋哲民、杨天章、王辉,河南农科院的许为钢、西安农科院的李丕皋,还有曾经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路明等。他的学术思想、品格风范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育种人。
亲切和蔼的师长
从五十年代相识,我对赵洪璋先生就一直十分崇拜。我们多次一起开会、外出考察,我也多次到西北农学院向他讨教、取经,与他手下的宋哲民、杨天章、技工何金江等都很熟。虽然他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但他从不摆功,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非常随和,与他交流没有什么顾忌、讲究,很轻松,甚至可以没大没小。赵洪璋先生还经常和我们开玩笑,愿意和我们掰手腕,比力气。1975年,我和植物生理学专家郑广华老师受邀参加在延安举行的全国小麦育种交流会。那时正值“文革”期间,大家心情比较压抑,但彼此见面都十分高兴,我们一起住窑洞、吃小米饭、参观革命旧址,在业务上谈了很多。郑广华老师用植物生理理论指导栽培、育种,强调重视光合效率、重视株型。赵先生对郑老师的理论十分欣赏,夸奖说:“你们搞生理的和我们搞育种的也交头接耳了,你把光合作用理论应用到栽培、育种上,搞大联合,咱们这个交道打得好。”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我和赵先生的接触也更多了,作为全国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我们一起开会、一起考察,常听他发表关于小麦生产的见解。赵洪璋先生不仅喜欢谈自己的观点,也非常希望大家谈观点、说不同意见,愿意和大家讨论、甚至争论。别人不谈意见,他就启发大家:“有什么不同观点提出来?” 如果开会没有争论,他会有遗憾:“这会没有讨论,开得不成功。”70年代末《作物育种学》全国统编教材开会,他是主编,我负责小麦育种部分,在哈尔滨开会时,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为某个问题甚至争得相当激烈,但凡别人的观点正确,他都会欣然接受。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赵先生的音容笑貌,我的心中便充满感动。
服务生产的实干家
“碧蚂1号”的选育经过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赵洪璋先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大家和他在一起不叫他专家、教授、院士,而是喜欢称呼他为赵劳模,这个称呼真是非常恰当。这不仅是因为他贡献大,还因为他有满身的土气,满脑子都是“三农”观点。他的谈话中经常是农民如何、农村如何、农业如何,总是站在“三农”角度思考问题,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和农民交往时,他更是没有一点架子,经常蹲在田边、坐在地上和农民谈生产、了解情况。正是因为他的这一身泥土气息,他的成果才接地气,对生产有巨大推动作用。
赵洪璋先生非常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他的育种研究都是针对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的,目标非常明确。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选育出四个系列品种在高产、抗虫、抗倒、抗病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点,他能够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亲本,把育种目标与生产紧紧结合在一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生产问题。
正是因为育种目标明确,所以赵洪璋先生能做到精准育种,我认为他是我国小麦精准育种的第一人。他在育种中主张少而精,这是因为他了解生产需求,敢于抓重点,搭配组合针对性很强;少量组合,然后放大群体,优中选优。他的育种地虽然只有5亩,面积小、组合少,但方向准、情况明、重点突出,育种效率高,育出一批又一批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因为他的少而精是建立在深入生产实际、了解生产需求基础上的。
在重视遗传学基础的同时,赵洪璋先生非常看重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他采取在同一时间内多布点的方法,尽快掌握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和差异,确定推广方向,以空间争取时间,缩短生产试验进程。为掌握品种的表现,他每年都要跑很多地方,工作十分忙碌。正是因为这样,大家都戏称“赵劳模育成的都是‘长腿’品种。”
无私帮助永记心间
赵洪璋教授和农民在一起
和赵先生相识、交往多年,他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学术思想、品格、经验、方法上的指导和影响,更直接的帮助是他给我们提供的种质材料,为我们种质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1968年,因为“文革”,山东农学院小麦育种停顿了一年,1969年,我主持山东农学院小麦育种工作,希望立即恢复小麦育种研究。这一年,我和付焕延老师等到西北农大和西北植物所等单位,了解小麦种质情况。在西北农大,赵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告诉助手宋哲民等,有什么材料尽量支持。我们在这里得到了矮丰三号、孟县201、牛朱特等多个育种材料。我清楚地记得,赵老师在介绍这些种质材料时特意嘱咐我:“牛朱特这个材料个子高、穗子大、很抗病,但是极晚熟,别的小麦成熟了它才刚抽穗。它有突出的优点,也有严重的缺点,你要想办法好好利用它。”
1971年,我们开始了用矮丰三号、孟县201、牛朱特进行小麦新种质“矮孟牛”的研究。由于赵老师的提醒,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了科研路线和方法,并特意多配了几个组合。经过十年攻关,终于成功创造了“矮孟牛”新种质,并用它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1997年,“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赵洪璋先生在我学术成长发展道路上提供的无私帮助,至今让我心存感激。
在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纪念活动很有意义。建设现代化强国,农业科技创新任重道远。我们要大力弘扬赵洪璋先生的治学思想和服务“三农”的精神,勇于创新,为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
李晴祺,1931年1月出生,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主持培育了高8、白高38、山农587、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8号、鲁麦11号、鲁215953等小麦品种;创造出“矮孟牛”“早5” 等一批优异小麦新种质,为我国小麦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成果1997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新体制与新模式”,1989 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
后厨开始玩直播,校医院免费送早餐?西农为大家的健康操碎了心……
来 源:新闻网
网络编辑:刘泽华
编 辑:张 琳
责任编辑:王 婷